水泥路干净平坦直达农家,农家小楼错落有致,一条小河潺潺而过,绿树红花相映,鸟鸣清脆婉转……走进武汉市蔡甸区奓山街道群建村,一幅灵动的乡村画卷跃然眼前。
然而,就在数月之前,这里可是另外一幅场景。路面、屋前屋后随处可见各种垃圾,原本用来投放垃圾的数十个大垃圾箱无人管理,有的歪在路边臭气熏天,有的横七竖八“趴”在泥地里……由于不方便投放垃圾,许多村民逐渐养成了随手乱扔的习惯。
2022年元月,群建村新选举产生的两委班子,把人居环境整改治理作为新村两委班子磨合的“先手棋”。
4月10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群建村。村子不大,一条长约3公里的水泥路穿村而过,道路两旁干净整洁,一座座错落有致的民房宽敞明亮,房前的分类垃圾桶摆放整齐。
“村里环境的变化,是因为我们有一个用心办实事的孙书记,多年来,我们村民都没有养成垃圾入箱的习惯,出门看不到垃圾箱就随手一扔,久而久之整个村湾到处都是各种垃圾。在孙书记的带领下,不仅将原来的垃圾箱翻了新,还固定了投放点,村民出门走个几十米就能将垃圾投放入箱,再也不会随手乱仍了。”村民张良泉一边将自家门前刚清扫的落叶和树枝放进垃圾箱一边与记者攀谈起来。
张良泉口中的孙书记,就是群建村党支部书记孙海华。2021年12月,48岁的孙海华当选为群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拿村湾环境“开刀”。
彼时,这个户籍人口588人,非流动人口200余人,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卫生环境并不好。
由于缺乏管理,村里30个垃圾箱有一半部分常年泡在河渠、泥田里,导致箱体腐蚀,垃圾无法清理,不仅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还严重污染环境。
群建村换届选举结束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海华经过多方走访、调查,决定将垃圾箱整治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深入推动党建和环境整改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组建党员带头的清理突击队,将泡在河渠、泥田里的垃圾箱打捞上岸。
经过清点,有15个垃圾箱损毁程度较轻,由专业工人将箱体来修补后,重新涂上油漆,接着使用。另外13个垃圾箱因长年被水浸泡,箱体已彻底腐蚀无法修复,全部进行了更换。
换新是第一步,还得给垃圾箱找个固定的“家”。通过多日走访并充分征询村民意见,孙海华选定了30处垃圾箱固定放置点。为了节约经费,他请村里有施工经验的村民组成工作队进行实施工程。很快,30个设置点修建完毕,一算账,比外请施工队省了近三分之二的费用。
3月 10日,30个焕然一新的垃圾箱出现在村里各个角落,村民们走出家门不到百米即可找到一个垃圾箱,轻松投放垃圾。“以前村民随手乱扔垃圾,现在大家都很爱护环境,我们每天打扫卫生轻松很多了。”群建村保洁员孙必俊感慨道。
4月10日,68岁的群建村村民孙昌希吃完午饭后走出家门,他将剩饭菜以及使用过的废旧电池等厨余垃圾、有毒垃圾,分开放入了村头的分类垃圾箱中。“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孙昌希说,村里环境慢慢的变好,他也要为绿色环境作一份贡献。
今年3月份,在将30个大垃圾箱“归位”后,孙海华就和村民们约法三章:大垃圾箱只能投放如树枝、建筑垃圾等非生活类垃圾,生活垃圾则应按类型投放到4个分类垃圾箱里。
但村民们并没有将垃圾分门另类的习惯,依旧将所有垃圾一股脑全倒入了大垃圾箱。眼看着焕然一新的垃圾箱被塞进各种生活垃圾,污水、臭气随之而来,孙海华急在心头。
他立即采用以点带面形式,发动党员、村民代表充当垃圾分类宣传员,组织“两委”人员及党员干部多次入户发放《居民垃圾分类指导手册》,为村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和意义。每到傍晚时分,孙海华便站在垃圾桶边上,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经过一个多月苦口婆心地劝说和时时提醒,村民们渐渐有了分类投放垃圾的意识。
“之前,村民把所有垃圾混在一起倒入垃圾箱中,又脏又臭。”村民高秀菊说,她现在会先把生产生活垃圾进行归类,大的如树枝、落叶或者建筑垃圾等,统一倒入大型垃圾箱中。小的如纸屑、果皮、剩饭菜等,则会倒入村口的各个不一样的颜色的垃圾桶里。现在绝大多数村民均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村里的卫生环境好多了。
记者现场了解到,群建村在村内设置分类垃圾桶的基础上,会利用垃圾收运车定期上门进行分类收垃圾服务。“每3天有一趟清运车过来清理。”孙海华说,工作人员每次上门收垃圾,都会现场指导如何科学地进行垃圾减量、规范进行垃圾分类,“大家的垃圾分类意识已越来越高。”
现在的群建村变化慢慢的变大,村容村貌越来越整洁。孙海华说,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将环保意识融入了日常生活,相信村里的环境会越来越好。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